央行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 可临时使用不超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为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临时流动性需求,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春节前后的各项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决定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在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春节期间存在临时流动性缺口时,可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
【机构点评】
联讯证券李奇霖认为,从上市银行三季度的存款数额计算,此次预计可释放万亿,最多1.8万亿的流动性。此次“安排”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银行是暂时性举措,与2017年春节“TLF(临时流动性便利)+定向降准”组合相比,此次力度更大,但可能主要是考虑到今年的超储率较低,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缺口可能也更大,货币政策防风险的政策基调并没有发生改变。春节后资金面可能会有收紧压力,机构需根据央行操作审时度势进行操作。
申万宏源表示:1、TLF的规范化和常态化。2017年春节期间,央行曾向大行定向提供临时流动性便利TLF以维稳节假日前后的资金面。本次决定建立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将是TLF的升级版,一方面继续明确定向(大行)、定期(30天),另一方面对流动性来源也进行了规范,明确为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未来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将成为常态机制,以帮助熨平春节期间资金面波动。
2、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基调不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的制度设计并不改变基础货币规模,只是调节基础货币结构,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机制更有效地满足了临时性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也贯彻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要求,而削峰填谷也仍将是明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方式。
3、未来资金面波动有望更趋平滑。今年以来,央行对短期流动性管理日益精细化,不同期限、不同种类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灵活搭配,通过数量和价格工具的立体调控对短期流动性进行精细平滑。回顾今年全年短期利率波动,一季度双节期间利率波动较大,此后季节性波动趋于稳定。而明年春节资金面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和定向降准双保险下,大概率平稳跨节,重要节假日导致短期利率大起大落的情况有望明显改善。
4、明年关注流动性外生冲击。展望明年,预计央行对资金面内生波动继续进行精细平滑的背景下,外生性冲击将是影响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提示关注国内监管节奏和美联储加息进展。
中金固收称,“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操作对象范围扩大至全国性银行,即除了传统五大行,股份制银行也在列。根据我们的观察, 春节全国性银行的取现需求占全部取现需求或高达90%。对全国性银行开放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可有效缓解机构春节流动性压力,也可有效对冲春节取现等流动性扰动。从全国性银行存款占比和绝对值来看(存款占比高达90%以上),我们初步测算,额外临时支取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其可释放的临时流动性规模可高达2万亿。
【延伸阅读】
连平认为,信贷、社融增速的合理水平还需要测算,不过大致来看未来信贷增速还是需要在13%左右,因为未来影子银行、表外业务增速会放缓,信贷增速再收缩可能导致实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2017年即将结束,如何评价这一年的货币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均认为,2017年是央行对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这一基调把握最为坚定、最为专一的一年。
“2017年回归中性的一年。从效果来讲,全年政策上半年表现为市场变化较大,如利率上升较快;下半年表现为政策锚(参照物)可能发生了变化,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M2、社融双12%目标可能都没有固守。”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
即将到来的2018年货币政策将如何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可窥探次年经济、金融密码的重要渠道。会议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等。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这次提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强调了中性,这意味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未来的重点任务。具体操作方面,综合多位受访人士观点来看,明年不会有加、降息等操作,利率调整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会有降准,信贷增速或在13%左右。此外,目前来看M2指标意义已经弱化。
稳增长与去杠杆平衡
回顾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延续了2016 年下半年开始的偏紧取向以及操作方式。全年未有降息、降准操作,主要通过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与此同时,新工具不断创设和使用,逆回购、MLF利率抬升时常引发市场关注。
新工具方面,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需求,央行1月20日开展“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释放约6000亿元资金,这是该工具首度使用。10月27日,央行首次开展63天逆回购操作。
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进一步完善。3个月、6个月和1年MLF,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流失;7天、14天、28天和63天逆回购,用于调节不同时点流动性缺口,应对缴准、缴税、地方债等因素带来的资金上收与下放。
利率方面,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三次抬升。2月3日,各期限逆回购操作利率均抬升10BP,此前MLF利率已抬升10BP;3月16日,各期限逆回购利率及MLF利率均上行10个BP;12月14日再度小幅上行5BP。以7天逆回购利率为例,已由年初的2.25%升至2.50%。
实施效果来看,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央行“削峰填谷”操作思路下,维持了全年流动性整体“紧平衡”。此外,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M2同比增长9.1%,处于历史低位,反映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同时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高于年初设定的12%目标。
“2017年货币政策整体中性偏紧,一方面要引导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相对较高的利率抑制金融加杠杆行为。目前来看,整体运行效果不错,经济增长平稳,金融杠杆也受到一定抑制。”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
2018年降准或可期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表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字面上看,这一表述与2016年相比“调节好货币闸门”变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减少了“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增加了“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等。
“我觉得2018年央行将会围绕新的锚进行动态调整,这个新的锚就是控制住宏观杠杆率,也就是防风险。”鲁政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从明年大环境来看,市场利率有进一步走高压力。首先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更加明朗,全球量宽松陆续退出。其次,就国内而言,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毋庸置疑,明年通胀可能较今年有所上升。而今年通胀较低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拖累,明年食品价格大概率回升。同时,人民币汇率要保持基本稳定,若明年美联储加息,国内利率也存在上调压力。
他认为,短期之内基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概率不大,一是明年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二是降低成本的客观要求。但基准利率不调整并不意味着市场融资利率不变,银行可能通过利率浮动方式带来终端利率上行。同时政策利率可能会走高。
不过对此,徐高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过去两年经济状况不错,背后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强,二是国际经济复苏,带动国内出口。目前来看,地产调控已对销量带来影响,销量下滑之后也将影响投资;出口方面,今年的贸易顺差扩张对GDP拉动增强,但是顺差扩张意味着其它国家逆差扩张,可能带来其它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加强,很难指望外需在明年进一步改善。因此明年GDP增速会面临下行压力。
徐高称,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要结合经济形势,适度趋松。“我觉得降息不可能,基准利率并不算高,但银行间利率水平会有调整。今年银行间利率水平上涨挺多,明年可以稍微降一点。另外降准有可能,今年基础货币补充主要通过各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规模会越滚越大,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降准来释放基础货币。”
M2预期分歧
温彬也认为,明年应该有降准必要。因为明年M2增长可能不太乐观,通过降准可以释放商业银行体系内资金,使得有更多资金支持实体及进行债券配置。“今年以来债券利率持续走高,很大原因是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债券配资资金规模受到信贷挤压,要确保明年市场利率不大幅走高,金融机构有足够资金来对利率债进行配置,而降准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更多企业通过债券发行直接融资,也能实现降杠杆目的。”温彬称。
目前来看,业内对于M2预期出现分歧。
央行参事盛松成认为明年M2增速可能回到10%以上,黄文涛认为M2增速或回升至9.5%左右小幅波动,近日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M2增速目标或设在9%左右。“明年增速目标应该与今年持平在12%左右。M2对经济的指示性在下降,M2不太重要,重要的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二是信贷增速。”徐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连平认为,信贷、社融增速的合理水平还需要测算,不过大致来看未来信贷增速还是需要在13%左右,因为未来影子银行、表外业务增速会放缓,信贷增速再收缩可能导致实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信贷方面更重要是看增量,前11个月增量为13万亿,考虑到年末还要增几千亿,应该在13.5万亿~14万亿。所以明年应该在15万亿。”徐高认为。